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深度热点

该不该把戒尺“请”进课堂?

发布日期:2018/4/23 10:14:45 访问次数:2825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最近,四川一小学为全校36个班级各配一把戒尺。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戒尺该不该进课堂?中国教育报微信就此发起投票调查,结果显示,近8000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94%支持戒尺进课堂,41%的网友认为应该增加教师的惩戒权,以便“给老师充分的权力管教学生”。53%的网友支持对教师惩戒权加以规范,“把惩戒范围、标准量化,让老师更敢管”。

学校:让学生懂规矩知敬畏,没有家长反对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近日启动“让戒尺进课堂”活动,36把戒尺分别进入该校一至六年级的36个班级。

据报道,戒尺进课堂颇具仪式感——班主任老师双手捧着一把戒尺,缓缓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紧接着,戒尺“入座”讲台,班主任也向戒尺鞠躬行礼。

校长沈逢春表示,让戒尺进课堂,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学习、守纪律、懂规矩、知敬畏的好习惯。在正式实施戒尺进课堂之前,学校还专门发布了《告家长通知书》,让所有家长都知道戒尺具体如何使用。目前学校尚未接到家长的反对意见。

戒尺的使用规则也十分严格:“用戒尺惩戒学生,每次最多只能打两下,要高举、轻放,而且只能打手掌。”在用戒尺惩戒学生之前,老师要先用戒尺打自己,一是便于掌握好惩戒的力度,二是让老师能做得更好。

活动开启的第15天,该校三年级(2)班班主任蔡川第一次使用了戒尺。“班上有个学生没有做作业,偷偷把同学的作业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多次犯不做作业的错误了。”蔡川说,在征求家长同意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请”出了戒尺。

正方:彰显教师威信,教孩子尊师重道

当前,学生亟须正确认识老师管教、惩戒的权力,对师长的教导心存敬意。有网友认为:“现代戒尺进课堂,要让孩子知道戒尺的意义所在,自古以来,课堂是老师传道授业的神圣地方,愿每个学生心中都放着一把敬畏之心的戒尺,怀着感恩,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适时适度地使用戒尺,不仅能彰显教师的威信,同时亦能对受教育者起到警示作用,进而令旁观者更加敬仰教师,使他们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惩是手段、戒是目的,戒尺为不设而设。戒尺进课堂,班主任也要向其鞠躬行礼,可见戒尺之“戒”不仅对学生有效,教师亦然。有网友评论:“戒尺警醒着学生,也约束老师做到为人师表,鞭策老师积极营造生动的有效课堂。戒尺的存在是为不存在而设立的,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教育惩戒期待社会、家庭的理解支持。为什么现在一些老师不愿惩戒学生?52%的网友认为原因在于“围观”的压力和社会舆论不理解。28%的网友指出“家长对惩戒行为很敏感”。有网友认为,戒尺惩处的背后,我们更应明确把握教师自修自律、维护创建社会尊重教师的氛围、引导家长学习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配合教师工作等因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教师需要拥有惩戒权力,否则无法完成本职工作。“教师要完成职能、履行使命,必须有对学生的惩戒。目前有一种误解,认为教育惩戒需要有行政部门赋权,应该消除这种误解。”

储朝晖指出,当学生行为违反教育规范时,教师首先应该提出警示,如果多次警示还不改,就要实施惩罚,确保让学生行为回归正常状态。“戒尺进入课堂是把惩戒作为形象的存在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有一定的作用。惩戒就像悬着一把剑,并不一定要刺到某个人才有作用,实际上放在那里就有用,只要剑在那里,惩戒就存在。这种做法可以作为一种形式来使用。”

反方:放掉手上的戒尺,留下心中的“戒尺”

当然,还有5%的网友对“戒尺进课堂”持质疑态度,认为动用戒尺是对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的纠偏,但“如果惩戒流于形式,结果可能是‘兴一时’‘败一时’”。此外,教师的个人素质、负面情绪把控能力等,可能会直接决定戒尺是有效“惩戒”还是沦为变相“惩罚”,“毕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把握好戒尺力度,最后必然会有学生受到过度的伤害”。

对于教育惩戒,一线教师怎么看?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田冰冰告诉记者,即使面对有难度的生源状态,常态教育的有效沟通、艺术沟通仍是教师矢志不渝研究的课题。教育更需要宽以待生,严于律师。教育工作者不妨放掉手上的戒尺,留下心中的“戒尺”。

田冰冰认为:“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观念也要伴随时代进步而发展,当我们肩负教师和家长两种身份的时候,我们往往感同身受,一个班上普普通通的孩子,其实是一个家庭的全世界。师道尊严不是从刻意维护中索取,而要在民主沟通的不断修为中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