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深度热点

王开东:中国教育的三个“本末倒置”

发布日期:2018/4/3 10:56:03 访问次数:2185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教育思想网微信


义务教育对于培养一个人来说要比大学教育更加重要。

国家搞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是本末倒置,越高越重视,现在博士后最受重视,然后是博士、硕士、大学。

我们学习都是以更高的层次为目标,小学就为了考初中,初中就为了考高中,高中是为了考大学,整个是完全颠倒了。


 01 

时光颠倒

童年为升学战斗,升学后回到童年


中国的孩子,从妈妈肚子里就开始胎教。孩子出世以后,更是层层加码。我们有一句千古名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乎,从起跑线开始,从孩子刚刚睁开眼睛开始,这一场战斗已经打响。金色的童年,变成了灰色的童年,灰色的童年又变成了黑色的童年!

 

这些可怜的孩子,哪里有什么童年?我们的孩子简直就是童工!

 

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课、下课、补课、作业、订正、辅导,小小年纪就被升学压弯了腰,就算是兴趣小组的兴趣,几乎也都是家长们的兴趣。

 

从幼儿园到高中,整整15年,不说那些被淘汰的倒霉蛋,就算是竞争中的佼佼者,也对这段经历不堪回首。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等到这样一群孩子终于离开中学,“翻身农奴得解放”,这些孩子们撕书、毁书、烧书,就差把天掀起来。

 

这些年来亏大了,一旦踏入大学之门,第一件事,当然要把失去的找回来。

 

把睡觉时间补回来,高校里不乏嗜睡大王;把打牌时间捞回来,高校里从来不缺“赌王”;把初恋的时间挽回来,把失恋的滋味也要补起来,高校里有的是鸳鸯,晚上,在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个旮旯里扔一砖头,至少要砸到三对情侣。

 

高校的“女生宿舍,男生莫入”,被诠释成“女生宿舍,男生摸入”。还有,更要把游戏的时间抢回来,高校里也绝对不缺《传奇》人物。

 

高校里真正缺少的是读书人、文化人。本应该是天真快乐,充满朝气的少年,却被作业、补课、升学,压得抬不起头来,喘不过气来,活不过神来。

 

本应该是努力钻研科学、满怀理想人文的大学生活,却早已经厌倦了学习,根本不和我们玩了,一味地吃喝玩乐,等毕业之后做啃老族。


 02 

脑体倒挂

百般呵护身体,漠视精神成长


中国人的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充满着身体崇拜,但对决定着我们生活质量和心灵品位的精神,却很少去关注。

 

小孩子跌倒了,一定不要去扶他,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痛不痛都不去管它,这是身体上的受伤,没关系。这种伤,多经历一些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一旦孩子精神上受伤,家长一定要多方安慰,和孩子站在一起,支持他们,给他们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治疗创伤,给他们勇气和爱。

 

当我们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同时,当我们把孩子的有形的身体照顾得妥妥贴贴的时候,有多少人关注过孩子的心灵?

 

在社会、家庭、学校三座大山重压之下的孩子,他们的精神创伤,他们的焦灼和恐惧,有多少人在意过?

 

尤其是在孩子考砸的时候,有多少家长不是火上浇油,伤口撒盐,急火攻心,甚至“竹笋炒肉丝”、棍棒相加的。

 

要知道,小孩已经吓破胆了,这个时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孤立无援,我们就别再伤口撒盐了。他要是不知道害怕得让他害怕,他一旦害怕,就别让他再害怕。

 

他爬不起来了,我们还得鼓励他。袁伟民当年执教女排有一条做得真好:“胜利了要低着头走路,失败了要昂着头走路。”

 

成功了,胜利了,需要冷静,需要戒浮躁,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低着头走路。如果输掉了,本来就已经很低沉了,这个时候再低着头走路,灰溜溜的,那就更加抬不起头了。

 

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人,是无法自立的。一个抬不起头的队伍,更是没有战斗力的。因此,在残奥会上,有那么多的健儿奋力拼搏。

 

设想一下,生活中精神垮塌的人,还能这样笑对世界和面对人生吗?


 03 

学习错位

忽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解答试题能力


据我所知,当前我国制造博士的速度,已经赶超美国了。有资料显示:“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

 

中国有资格培养博士的大学和年度授予博士的人数,从2008年起,将至少在以后的100个世纪内,永远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创造这个奇迹的选手们,有一半人是中国的官员们。《东方早报》指出:“大家正在损失尊重博士的理由。

 

一个用脚也能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博士赶不上人家的硕士,甚至连人家的学士也比不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去问题化”教学,人家是“生问题化”教学。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

 

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问题枯竭了,课堂也就死去了。正如干国祥所说: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秘: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一切的热闹都将是浅薄而不值一提的。”


以语文来说,阅读不仅在于作者写出了多少,更在于读者悟出了多少;教育也不在于教师讲出多少,更在于学生悟出多少。

 

教师讲得再多,也还是教师的,学生就算是理解了,但这种被动的理解,真的就那么重要吗?而学生哪怕“悟”得再少,但也是自己的,是自己成功的体验和收获。

 

这里的“悟”,应该是情景中的内化和建构,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这个生成过程。

 

唯有这样的生成过程,才是教育的本意所在,也是人的成长所在、拔节所在、升华所在。

 

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曾经这样说过:


“中国教育注重解决问题,教育是要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以没有问题为旨归。而西方教育注重提出问题,教育是看学生能够提出多少问题,以产生问题为高效。因此,中国教育越往后去,问题越大。”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如果诺贝尔奖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中国说不定要囊括的。因为我们提不出问题,但是我们会解决问题。

 

对不起,我说错了,我们也不是会解决问题,而是我们会解答试题!而且只会解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