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业界资讯

擦亮“中国底色”的统编三科教材

发布日期:2018/1/15 9:07:45 访问次数:1908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7年,对于教育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教育的“个子大了,骨架壮了,颜值高了,排位靠前了”。

这一年,中国教育又有了新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立德树人的改革从教科书开始,2017年9月新学期,“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全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这一项改革,为正在进行“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的中国教育刷上了“中国底色”。

(一)

统编三科教材,背后是凝结着140余位编者耗时5年心血的“国家行动”。这也是一场为中国学生打下“中国底色”的筑基工程。

16开大小的书页上,“天地人”“你我他”6个黑色楷体字分两行横在正中间,占据了纸张的三分之一。其他部分,几乎留白。

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识字课,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1)班教室里,“小豆丁们”捧着新的语文课本,跟着教师何秀华学习这6个生字,字的周围没有拼音。

原来的拼音学习被挪到了一个月之后。看似简单的调序,折射出的却是把汉字、汉语摆到第一位的编写思路,贯穿于这套语文教材中、打好“中国底色”的价值观被重新擦亮。

2017年9月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公立中小学初始年级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3个科目启用教育部统编教材。到2019年,“部编本”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

这是一本站在历史节点上的教材,背后是凝结着140余位编者耗时5年心血的“国家行动”。这也是一场为中国学生打下“中国底色”的筑基工程。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贯穿三科教材编写的原则。在新的统编语文教材里倾听民族心灵的声音;历史新教材以史实为基奠,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国家认知;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公民意识。

尤其在这样一个不同社会思潮与不同教育思想激荡、碰撞、融合的时代,课程教材如何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如何在课程教材中强化与时俱进意识、拓宽国际视野,这样的问卷既考问着身为“出题人”的教材编写者,又要求身为“答题人”的学生来作答。

如今看来,这本教材已经拿出了理想的分数。

(二)

一本教材的“前世今生”,是一次国家事权的落实,更是一场“国家认知”的重新凝聚。

在接到编写教材任务时,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它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时又要讲教学的规律性”。

一个国家实施什么课程、使用什么教材,反映并决定了这个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一代人和能够培养一代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说,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

总体来看,新编三科教材更加突出育人导向,符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既传承经典又富有时代气息,既遵循学科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

教材编写使用是国之大事、民之关切,一个国家应该有健全的国家教材制度。2017年7月6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担任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时任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为副主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的相关委员会。

“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国家认知,也是要从国家认知的角度来认识。”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表示。

不夸张地说,一本教材的“前世今生”,是一次国家事权的落实,更是一次“国家认知”的重新凝聚。

(三)

这既是一本新鲜的教材,又是一本符合教学规律“好用”的教材。变化从教材蔓延至课堂。正如评审专家组对这套教材的八字评语——学思并举、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从教近10年的教师,北京市166中学政治教师白杰和孩子们一起面对着教学生涯的“全新”开始。这份“全新”,来自于刚刚投入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

以前教材叫品德与生活,现在叫道德与法治。“更名改姓”的背后蕴含着变化,新教材讲求“德”,也重视“法”。教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高德胜说,要破题“知行合一”,德育的实效性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重要考量。

这既是一本新鲜的教材,又是一本符合教学规律“好用”的教材。变化从教材蔓延至课堂。正如评审专家组对这套教材的八字评语——学思并举、知行合一。

从2016年开始,统编新教材就在北京市中关村二小、北京四中两所学校试用。语文教师们反映,孩子们最大的变化是爱上了阅读,很多孩子已经形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而新教材也把更多空间留给了语文教师,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去扩充学生的阅读。

白杰也切实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从第一课“中学时代”开始,新教材的编排设计就体现出具体方法技能的学习指导,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综合运用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

“我们常说青少年是一张白纸,让学生比较完整系统地学习历史,能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通过这种学习,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一些正确的看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叶小兵解释教材编写的初衷。

教材的每一次变化革新,感触最深的当属一线教师。新教材对基层教师的理论功底提出新的挑战,对他们教学理念、教育意义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进行着深层次的考问。

为检验教材的适宜性,进行试教试用,教育部兼顾东中西部、城市和农村,先后遴选多个省份的300多所学校,随堂听课,与师生当面交流、听取意见,修改完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