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伟 绘
近日,在第三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上,马云认为应该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他建议100人以下的学校都应该撤并。马云的建议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亦存在不足,小规模学校不仅不应该一刀切全部撤并,而且还必须办好,让农村小规模学校变得“小而美”。如何看待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本期刊发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期待更多有识之士关注乡村教育 | 张金岭
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无论是赞成还是质疑,都是基于更好保障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来考虑的。虽然表面上意见有分歧,但都是在“一切为了孩子”这个高度共识下。这也充分说明在中国教育进入“提高教育质量”新阶段的今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有学上”之后,如何“上好学”,已经成为教育界内外高度关注的议题。
仔细研读马云关于撤并小规模学校的建议,其着眼点正在于怎样让农村孩子“上好学”,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这个关注点,也正是“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以常理常情而论,小规模学校既不是绝对不能并,更不是绝对都要并,具体到一个学校该不该并和怎样并,只要从“一切为了孩子”这个基点出发,相信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具体考量下,尤其是在此前一些地方曾经有过撤并的经验教训之后,随着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都会相当慎重。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马云只不过说出了自己的个人建议,这些意见既没有政策性的规制力,也未必适合所有乡村学校的情况。一个地方乡村教育的布局如何规划,最后还是由地方政府根据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主导。对此,媒体聚焦的重点,其实应该是“先富起来”的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关注和投入中国的乡村教育,这种社会健康力量的蓬勃生长,将给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带来更多的滋养。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其中“精准脱贫”被列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针对扶贫“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可见教育在精准脱贫中承担着的历史使命,这是由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基础性和持久性作用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家和知名人士,把关注教育的目光投向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愿意以自己拥有的各种资源助力贫困地区乡村教育脱贫攻坚,他们选择参与的路径,不但拓展了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也彰显出社会新生力量的自觉和担当,为更多有识之士参与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提供了示范。
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参与教育,不但是中国社会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助推力,这种参与是有效率的方向选择,是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国家整体的教育发展规划相向而行。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教育,尤其是中国的乡村教育。
人为并校解决不了问题 | 汤勇
必须要承认的是,当下不少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也面临着办好小规模学校的诸多困境,其中就包括马云所谈到的,难以吸引和留住好老师,学生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等。
但我以为出现这些问题和困境,与学校的大小、人数的多少没有关系,乡村小规模学校可能有这些问题,那些乡村人数多的学校包括乡镇中心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同样也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在投入上增加,怎样在政策上倾斜,怎样在待遇上落实,怎样让我们的校长和老师有好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而让乡村学校发展得更好,让乡村教师能够体面而又有尊严地活着,能够在乡村扎下根,愿意为师,乐于从教。
对乡村教育,如果不能找准症结,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只从学校大小和学生人数上去归因,以至于在乡村小规模学校上动刀,那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只会为乡村教育的持续发展带来更大的问题。如果我们因乡村小规模学校人数不足100人,就人为地裁撤合并,更会让本来已经荒芜的乡村更加没落凋敝,这无论对于新农村建设,还是推进精准扶贫,乃至做有根有魂的乡村教育,都将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果盲目裁撤合并乡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学生即或有学上,但却会面临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上学不安全等问题。
至于让中国乡村的孩子们都能够上条件完善的寄宿制学校,当然应该是教育努力的方向。然而,在现实面前,真正实现中国乡村孩子们都能够上条件完善的寄宿制学校,靠国家财力,这么大的盘子难以一步到位,还须假以时日。如果全靠马云等具有公益情怀的企业家来给予解决,那也是杯水车薪,有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务之急,我以为,科学而有效之举,那就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实施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保底,越是乡村小规模学校,越是在项目、资金、师资上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办好小规模学校,提高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坚持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建设和完善寄宿制学校,以充分应对接纳个别小规模学校的正常消减和缓冲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教育的冲击。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