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深度热点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管理

发布日期:2017/11/21 10:54:39 访问次数:1621 作者:网站管理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当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目标,学校就应当思考师生的起点在哪里,走向教育目标需要哪些支撑和保障。
  
  □ 李华荣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要承载培养出能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人,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人。基于此,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目标,学校就应当思考师生的起点在哪里,走向教育目标需要哪些支撑和保障。贵州省贵阳一中作为黔中高中教育的领跑者,积极探索在核心素养语境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将教育目标具体化,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必须随之而变革。放眼当下世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STEAM教育“现象教育”值得借鉴。STEAM理念最早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鼓励孩子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我们现在都比较熟悉。与此同时,芬兰赫尔辛基从去年秋季开始全面推行“现象教育”,就是在传统的学科制教学基础上开设一些实验性课程,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展开教学。在以现象为基础的教学项目中,学生可以同时与来自好几个学科的教师进行互动,这是一种将能力培养和科目教学相结合的新式教学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要打破学科边界,拉近教育目标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近年来,学校的硬件条件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互联网时代信息对称已经不是教育发展的瓶颈。学校其实是一个学习社区,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要素都应该按照生活状态布置,而不是许多的景点和装饰。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我们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促成学习生态圈的实现,刺激学生学习和思考。学校的课程、技术、环境、设备都要做资源转化,成为师生多元学习、研究、实践的素材,成为师生在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的重要资源。我们努力打破学科边界,让教师成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某一方面导师。比如在实施“现象教育”中,学校十分注重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等的建设,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并且在场景中去体验。于是,在核心素养语境下,学校教师真正实现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并且通过学校“泛在学习”的环境建设,让学生更能在尊重、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开放式学习。
  
  我们依然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在《小朋友的鸡——给徐君企周的一封信》中论述过教育法的四个演进阶段:第一阶段注重教师传授;第二阶段强调师生共同讨论;第三阶段侧重师生共同学、做,在做上质疑问难;第四阶段强调师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做上追求“做”背后的道理。这正如一株小苗要开花、结果一样,唯有到第四阶段才是教学做合一之极。
  
  所以,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十分重视孩子的体验,把“做”放到核心的位置。因为一切的知识经验都是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发生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也要回归到人和教育的规律上来,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通过教学及相应的管理拉近起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或许也是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和改革实践的着力点。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包括如今核心素养之下的教育教学走向,简简单单地说,无非还是这五个字“教学做合一”,而且陶行知先生认为最高境界是“和科学打成一片”。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脑科学、心理学、互联网技术不断研究深入的时代,我们要思考这些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如何与“教学做合一”打成一片。当年的中医靠“望闻问切”,那是经验主义;如今的医生有许多指标用来判断人的身体,这是科学对医学带来的影响。
  
  教育同样如此,不管科学如何发生变化,但教育的本真不会变,我们要立足于人,从这里出发。
  (作者系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校长)